hth手机版登录
11月15日,中国科学家采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做出的首批两项独立研究成果,同时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与《科学》杂志。两项研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这一年龄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其中一项研究表明月背岩浆活动42亿年前就存在hth手机版登录,至少持续了14亿年以上。这些研究为人们了解月球演化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
由于月球具有“二分性”,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形成机制仍然悬而未决,是月球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前,科学界对于月球背面的认识主要基于遥感研究。2024年6月25日,我国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携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地球,这些样品采集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该盆地是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盆地,为厘清月球正面和背面物质组成的差异、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献华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秋立,与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根据5克月壤中分选出大于300微米的108颗玄武岩岩屑定年研究的结果,揭示嫦娥六号着陆点28(28.07±0.03)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且岩浆来自亏损克里普物质[KREEP,富集钾(K)、稀土(REE)和磷(P)等元素的物质]的源区;其中一颗高铝玄武岩岩屑揭示42亿年前存在来自富集克里普物质源区的火山活动。
在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中hth手机版登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和高级工程师张乐领衔的团队对玄武岩屑中微小含锆矿物(<5微米)以及斜长石和晚期填隙物开展了同位素分析,标定嫦娥六号低钛玄武岩形成于距今28.3亿年前的火山喷发,并指示其具有一个十分亏损不相容元素的月幔源区。这样的月幔源区难以发生显著规模的熔融及相应的玄武岩火山活动,并最终导致了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缺乏大规模的月海玄武岩。
11月9日—14日,吉林北大湖滑雪度假区提供免费试滑活动,11月15日正式开始营业。试滑首日,3000余名滑雪爱好者前来畅滑“新雪”,雪具大厅、缆车附近排起长队。据了解,今年该度假区新增了100台造雪机,10月下旬即开启造雪模式。吉林市冰雪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杜介绍,新雪季北大湖滑雪度假区设施设备全面升级,不仅增加雪道、索道数量,还新铺设造雪管线3000米,设计修建U型池、大跳台、坡面障碍、追逐场地等,为滑雪游客提供全新冰雪体验。据预计,北大湖滑雪度假区新雪季旅游接待人数将突破100万人次,实现首个“百万人次”目标。
作为去年冬天的热门旅游目的地,黑龙江哈尔滨今冬也有新看点。将于2025年2月7日开幕的第九届亚冬会是继北京冬奥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重大综合性国际冰雪运动盛会,也是自1996年后哈尔滨第二次承办亚冬会。11月起,哈尔滨市将举办一系列亚冬会测试赛以及国家级、省级比赛,实现以赛促旅。为了进一步促进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太阳岛风景区、哈尔滨大剧院、松花江冰雪嘉年华等景区,哈尔滨市将举办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东北区)冰嬉比赛、冰上龙舟超级联赛、“奔跑吧少年”雪地足球赛暨“百万青少年上冰雪”主题活动等赛事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在冰雪运动中感受冰雪魅力。
2021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推出国家级、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支持冰雪旅游线路和基地建设,发挥冰雪赛事带动作用等措施。此后,我国冰雪旅游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带动了许多地方冬季旅游发展转型,实现“淡季不淡”。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辽宁将加强与吉林、黑龙江等省份沟通联络,深挖“大众冰雪+特色温泉”资源特色,打造一批优质冰雪旅游产品和线路,做强“嬉冰雪 泡温泉 来辽宁 过大年”品牌,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新的冰雪季,黑龙江将丰富“十”大主题线路、“百”场美食盛宴、“千”台文旅盛事、“万”种龙江好物全链条产品供给,全力推进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努力为游客留下独具魅力的“龙江印象”和精彩难忘的亚冬记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将致力于打造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在三大滑雪度假区引进国际化标准滑雪教学体系,努力拓展冰雪旅游国际“朋友圈”。
近日湖北武汉城建热血奇迹室内滑雪场的开业盛况,便是南方地区“冰雪热”的缩影。贵州六盘水也是南方地区滑雪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近年来建成梅花山、玉舍、乌蒙3个低纬度、高海拔户外滑雪场,2023年至2024年滑雪季,3个滑雪场所在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0.25万人次。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境内的西岭雪山距成都仅95公里,景区总面积375平方公里,最高峰大雪塘终年积雪不化。近年来,景区着力打造精品冰雪旅游项目,使得冰雪运动成为冬季旅游的核心内容。据了解,西岭雪山滑雪场已建成7条雪道,可同时容纳2000余人滑雪,成为南方冰雪运动发展的重要基地。通过持续深挖文化内涵、重塑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场景、迭代产品结构、构建服务标准、完善基础设施等举措,景区正加速创建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胜地。
近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王森教授作为通讯作者,艾静文教授为第一作者与共同通讯作者,郭晶鑫、林可、蔡建鹏、张昊澄及朱峰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16.3分)发表题为“Integrated multi-omics characterization across clinically relevant subgroups of long COVID ”的论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目前已呈常态化流行,尽管病毒感染症状通常只持续2-3周,但自2020年来,多个报道提示10%左右患者在急性期之后会经历持续数月的呼吸困难、疲劳和脑雾等症状[1,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其为新冠感染后综合征,即长新冠。据报导,全球罹患长新冠的患者数量仍持续增加。长新冠症状可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造成患者心理和精神障碍对于部分患者更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并导致其劳动力的丧失,造成了巨大的公共卫生压力与社会经济负担。
本研究团队自2022年启动了完整的长新冠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对21826名首次感染新冠的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发现8.89%的患者在感染后6个月报告了长新冠症状,且其中约20-30%左右患者的症状可在一年的时候持续存在[3]。因此,揭示这些长新冠症状的发生和持续背后的免疫机制具有较大研究价值[3](Emerg Microbes Infect, 2023)。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机体炎症活化及免疫失调是长新冠的主要免疫致病机制之一。其中,天然免疫及体液免疫通路的异常活跃在不同研究中各有报道[4-8]。但和临床表型存在显著异质性一样,长新冠患者的免疫亚型也存在明显异质性[9-13],这为研究者深入理解疾病的致病机制造成了一定阻碍。按照患者主要呈现的临床症状区分,长新冠可分为神经长新冠、肺部长新冠、心血管系统长新冠以及系统性长新冠等。解析长新冠不同临床亚型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免疫致病机制将有助于探索不同长新冠患者的特异性治疗方案hth手机版登录,并最终协助探索长新冠患者的精确管理。
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包括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内的多组学整合分析发现,长新冠患者整体呈现 MAPK 通路激活增高,而康复的长新冠患者则表现出该反应的下调(图1)。长新冠的异质性特征在不同亚组中表现为多组学特异性标志:多系统(MULTI)症状亚组表现为甘油磷脂和醚类脂质代谢增强,神经(NEU)亚组表现为糖蛋白合成代谢增加,心脑(CACRB)亚组表现为丙酮酸代谢增加和巨噬细胞极化受抑,肌肉骨骼+系统性(MSK+SYST)亚组表现为甘油磷脂代谢增高,而心肺(CAPM)亚组则表现为 NF-κB 信号通路受抑。ABHD17A、CSNK1D、PSME4 和 SYVN1 可被选为诊断长新冠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CRH(MULTI)、FPGT(NEU)、CBX6(CACRB)和 RBBP4(CAPM)则是各个相应亚组的血清特异性蛋白(图2)。该研究提供了长新冠同质及亚组之间异质性的的病理生理解释,为未来的诊断和治疗干预奠定了基础。
从全球来看,长新冠症状在人群中表现出显著的临床和免疫异质性。本研究中,所有长新冠患者无论亚组类别均表现出MAPK激活水平升高,而MAPK激活较强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更长hth手机版登录,最长可达12个月。本研究提供的信息再次提示长新冠的诊疗需要个体化的探索,临床需要通过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找到亟需干预的患者,而不是针对所有自诉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干预。
尽管全球科学界已初步达成共识,认为免疫失调是长新冠症状的主要潜在原因之一,但较少有研究关注长新冠不同亚组之间共同的免疫特征。本研究进一步通过结合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数据的多组学分类,识别了长新冠的5个独特免疫代谢亚组,与临床亚型相一致。本研究还发现,肌肉骨骼+系统性(MSK+SYST)亚组和 神经(NEU )亚组的一年缓解率低于其他亚组,提示这些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的恢复期。这一发现与此前研究发现的生物过程恢复模式不同一致[13]。目前,阻碍进一步机制研究的一个障碍是缺乏长新冠动物模型。近期一项研究成功建立了肺部病毒感染后遗症的小鼠模型,这可能极大地推动未来对潜在治疗方法的探索[14, 15]。
本研究基于大规模多组学队列hth手机版登录,从临床以及综合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特征方面全面描绘了长新冠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揭示了尚未完全通过临床表现分析捕捉到的长新冠各亚组的共有和独特分子与免疫机制hth手机版登录,可能为开发个性化治疗策略开辟新路径,最终为临床实践带来益处。我们希望本文中描述的观察结果和分析结论,通过揭示患者间共享和个性化的免疫特征,为长新冠的发病机制、进展和治疗的深入研究提供丰富资源。
3.Cai J, Lin K, Zhang H, Xue Q, Zhu K, Yuan G, et al. A one-year follow-up study of systematic impact of long COVID symptoms among patients post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 infection in Shanghai, China[J].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23;12(2):2220578.
4. Phetsouphanh C, Darley DR, Wilson DB, Howe A, Munier CML, Patel SK, et al. Immunological dysfunction persists for 8 months following initial mild-to-moderate SARS-CoV-2 infection. Nat Immunol. 2022;23(2):210-6.
5.Santa Cruz A, Mendes-Frias A, Azarias-da-Silva M, André S, Oliveira AI, Pires O, et al. 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is characterized by diminished peripheral CD8+β7 integrin+ T cells and anti-SARS-CoV-2 IgA response. Nat Commun. 2023;14(1):1772.
6. Woodruff MC, Bonham KS, Anam FA, Walker TA, Faliti CE, Ishii Y, et al. Chronic inflammation, neutrophil activity, and autoreactivity splits long COVID. Nat Commun. 2023;14(1):4201.
7. Schultheiß C, Willscher E, Paschold L, Gottschick C, Klee B, Henkes S-S, et al. The IL-1β, IL-6, and TNF cytokine triad is associated with 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Cell Rep Med. 2022;3(6):100663.
8. Schultheiß C, Willscher E, Paschold L, Gottschick C, Klee B, Bosurgi L, et al. Liquid biomarkers of macrophage dysregulation and circulating spike protein illustrate the biological heterogeneity in patients with 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J Med Virol. 2023;95(1) :e28364.
9. Talla A, Vasaikar SV, Szeto GL, Lemos MP, Czartoski JL, MacMillan H, et al. Persistent serum protein signatures define an inflammatory subcategory of long COVID. Nat Commun. 2023;14(1):3417.
10. Liew F, Efstathiou C, Fontanella S, Richardson M, Saunders R, Swieboda D, et al. Large-scale phenotyping of patients with long COVID post-hospitalization reveals mechanistic subtypes of disease. Nat Immunol. 2024;25(4):607-21.
12. Li Y, Qin S, Dong L, Qiao S, Wang X, Yu D,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Omicron BA.2 breakthrough infection on immunity-metabolism balance: a 6-month prospective study. Nat Commun. 2024;15(1):2444.
13. Gu X, Wang S, Zhang W, Li C, Guo L, Wang Z, et al. Probing long COVID through a proteomic lens: a comprehensive two-year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of hospitalised survivors. EBioMedicine. 2023;98:104851.
14. Li, C. A.-O., Qian, W. A.-O., Wei, X. A.-O. et al. Comparative single-cell analysis reveals IFN-γ as a driver of respiratory sequelae after acute COVID-19.
15. Narasimhan, H. A.-O., Cheon, I. S., Qian, W. et al. An aberrant immune-epithelial progenitor niche drives viral lung sequelae. LID - 10.1038/s41586-024-07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