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28.66
记者了解到,海淀区提出实施先进文化引领赋能、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旅产业融合焕新、城市形象展示传播“五大行动”,加强文化强区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将以项目化、清单化推进落实40个重点项目,包括高水平建设“海文智库”,做强“感动海淀”榜样品牌,实施中关村主题文艺精品创作项目NG.28.66,推进翠湖文化岛重大文化设施和“畅春新园”科技文化会客厅建设等。
大会现场,海淀区推出首批“十大演艺新空间”。其中,专业性演出空间包括国家图书馆的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西杉创意园的中间剧场、海淀剧院;综合性演艺空间包括华熙LIVE·五棵松商圈的M空间、五棵松万达广场的爱乐汇万达剧场、枫蓝国际购物中心的枫蓝熙剧场、翠湖科技园云中心的云剧场;专项性演出场所包括华熙LIVE·五棵松商圈的嘻哈包袱铺(五棵松剧场)、MAOLivehouse(北京五棵松)、金码大厦的想象空间LiveHouse。
在主题交流环节,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刘爱河带来《社会力量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主题演讲。她分享了意大利、法国、墨西哥的实践案例:在意大利,文化合作社模式下的阿格里真托神庙谷考古景观活化项目,展示了社会力量如何使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法国巴黎圣母院火灾后,社会各界广泛援助,法国为此成立了公共管理机构,负责监督维修、管理捐助及审计工作,确保修复重建的顺利进行;墨西哥的阿尔巴山遗址案例则展示考古学者转变观念,通过理解和尊重当地社区的需求与顾虑,从当地居民的视角出发,有效保护和利用遗产。“这些实践表明,社会力量已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中坚力量。”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何心远项目专员详细介绍了基金会自2016年起在长城保护领域的积极行动,工作重点从长城的物理保护扩展到了提升周边居民生活质量和推广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开展“保护长城 加我一个”“筑城纪”“独步长城”等活动促进公众参与;利用“云游长城”公众号和小程序等数字化平台,不断动员社会力量,为长城保护工作持续创新蓄力。
长城保护国际志愿者威廉·林赛分享了他成为西栅子荣誉村民的历程。自幼期待探索中国长城的他终于在1986年梦想成真:从嘉峪关出发,独自背包,历时78天,徒步2500公里,完成了他的长城之旅。1987年,他用相机记录下长城的壮丽景色,并决定留在中国。他不仅继续深入探索北京周边的长城,还组织当地农民作为护林员,致力于清理垃圾,维护长城的清洁。在探索长城保护的过程中,威廉深刻认识到,保护长城不仅仅是保护城墙本身,还要保护其周边的自然环境、长城脚下的村庄建筑,以及村民和他们的历史文化。
此次活动创新采用“文物系统+社会组织+文创企业+沿线村镇”四位一体模式,通过交流、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全方位探索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新路径。志愿者支持是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举办方通过对报名人员进行线上培训和面试的方式,择优录取包括大中小学生在内的70余位志愿服务人员参与活动。通过“专业引领+创新引导+公众参与”,让公众从文物保护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共治的一次重要尝试。
“盘龙城串联形成大河文明中双大河的结构,中华文明在广域空间下资源物产、文化生产具有更大的多样性。”张昌平表示,盘龙城为长江流域带来青铜文明,使长江流域进入与黄河流域并轨的中华文明进程;此外NG.28.66,盘龙城还开启了古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国家治理模式,作为夏王朝设立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其对长江中游地区形成不同级别的行政管理网络。
当天NG.28.66,《盘龙城:1995—2019》正式发布。《盘龙城(1995—2019)》共分5卷,包括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景观与环境、玉石器研究、陶器研究、青铜器研究五个部分。在报告基础上,另立四卷,分别从景观与环境、陶器、玉石器、青铜器四个方面,对盘龙城遗址进行深入研究,对解读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长江中游文明化进程等NG.28.66,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