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全站APP登录入口
这次培训注重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围绕日常业务工作学习交流,邀请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优抚褒扬纪念处领导讲授如何做好见义勇为牺牲伤残人员评烈评残工作;晋江市公安局民警讲授如何做好见义勇为行为确认工作;参观学习了晋江市见义勇为纪念馆、主题公园、基层工作站(室)、志愿者队伍建设等,晋江市见义勇为协会会长陈永聪介绍了晋江工作的经验做法;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有关人员就如何做好见义勇为宣传引导、精准帮扶、扶困助学、走访慰问四个常态化项目交流做法和体会。通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加深交流,在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以及认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李应良理事长在结业仪式上作总结发言,一是认清肩负的使命,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政法委《关于统筹推进见义勇为有关工作的通知》和省委政法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见义勇为有关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准确把握新时代见义勇为工作的新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为党委政府联系和服务见义勇为人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带着情怀、带着感情、带着爱心,身体力行抓落实、管具体、干到位,全身心投入做好见义勇为工作。二是主动适应形势,不断提升做好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按照项目化、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要求,健全完善见义勇为工作制度,加强见义勇为褒奖工作,强化见义勇为宣传引导,完善见义勇为权益保障措施机制,加大见义勇为牺牲、受伤和困难家庭的优抚力度。加强见义勇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见义勇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坚持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见义勇为各项工作抓到实处,争创一流。三是正视问题短板,激发做好工作的信心。通过参观学习和相互交流,对照晋江见义勇为工作,查找短板和薄弱环节,在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中不断夯实见义勇为工作组织基础、群众基础。要认真借鉴晋江基层工作站(室)和志愿者队伍的经验做法,发展壮大见义勇为社会工作者、义工、群防群治队伍等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力量,动员全社会参与,让见义勇为在八闽大地蔚然成风。
王俊义教授,1937年1月9日生于河南省封丘县,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并留校在哲学系任教。1972年进入新组建的清史研究小组。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清史研究所成立后,先后担任研究生班主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1989-1991年任所长。1986年晋升副教授云开·全站APP登录入口,1991年晋升教授。同年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先后任副总编辑、总编辑。1999年退休。
王俊义教授直接参与清史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亲身见证了清史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他协助学术带头人戴逸教授,思考清史研究所的长远发展,制订清史研究的整体规划。《简明清史》《清史编年》《清代人物传稿》等重要著述的撰写,《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天地会》《清代的矿业》等档案资料的编纂,都是在清史所建所初期,先后开展起来的,王俊义教授或直接参与研究,或协助组织策划,为清史研究所学术品牌的树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开辟研究阵地,他又协助所里组织《清史研究集》《清史研究丛书》《清史知识丛书》等,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合办《清史研究通讯》(后改为 《清史研究》)。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清史研究的开展。王俊义教授大力推进清史研究所的对外学术交流,众多海外知名清史学者先后来访或与清史研究所建立学术联系,海外研究生纷纷来所学习进修,清史研究所教师也赴海外访问、讲学、参加会议,学生也有出国深造者,极大地扩大了清史研究所在海外的学术影响。王俊义教授为清史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不遗余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离开清史研究所后,也一直关心清史研究所的发展,2018年清史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他将自己的藏书全部捐赠给清史研究所。
王俊义教授长期从事清代学术思想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清代学术与文化》(合著)、《清代学术文化史论》(合著)、《清代学术探研录》《俊义文存》等,主编或参与主编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等。王俊义教授成果丰硕,对于清代学术思想特别是乾嘉学派的研究,有许多创见,对于改革开放初期重新起步的清史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王俊义教授关心学术发展,积极扶持学术新人。他襟怀坦荡,正直敢言,勇于开展批评争论,为推进学术健康发展,用心良苦。
农机展示现场,一款刚刚下线的智能驾驶插秧机引起大家的关注。“它搭载了中联重科自主研发的‘智驾’系统,实现了自动驾驶、作业计亩、车辆监测三项技术有机融合,只需一人即可开展插秧作业。”中联重科水稻机械事业部研究院院长员征文介绍说,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的加持下,该插秧机还能够实现厘米级的精准作业,可让水稻插秧的行距、株距均匀一致,为后期的田间管理和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湖南是中国重要的农机制造大省,全省农机装备产业产值占全国的百分之十,农机生产企业超46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2家。2021年以来,湖南共投入财政补贴资金31亿元,支持企业造机、农户购机、农户用机,全省累计补贴各类农机具53万台(套),受益农户46万户。2023年,湖南省政府制定《补齐农机装备短板打造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的若干措施》,启动实施“百亿强机工程”,未来三年每年推动投资100亿元用于农机产业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