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全站官网登录入口
王俊义教授,1937年1月9日生于河南省封丘县,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并留校在哲学系任教。1972年进入新组建的清史研究小组。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清史研究所成立后,先后担任研究生班主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1989-1991年任所长。1986年晋升副教授,1991年晋升教授。同年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先后任副总编辑、总编辑。1999年退休。
王俊义教授直接参与清史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亲身见证了清史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他协助学术带头人戴逸教授,思考清史研究所的长远发展,制订清史研究的整体规划。《简明清史》《清史编年》《清代人物传稿》等重要著述的撰写,《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天地会》《清代的矿业》等档案资料的编纂,都是在清史所建所初期,先后开展起来的Kaiyun全站官网登录入口,王俊义教授或直接参与研究,或协助组织策划,为清史研究所学术品牌的树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开辟研究阵地,他又协助所里组织《清史研究集》《清史研究丛书》《清史知识丛书》等,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合办《清史研究通讯》(后改为 《清史研究》)。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清史研究的开展。王俊义教授大力推进清史研究所的对外学术交流,众多海外知名清史学者先后来访或与清史研究所建立学术联系,海外研究生纷纷来所学习进修,清史研究所教师也赴海外访问、讲学、参加会议,学生也有出国深造者,极大地扩大了清史研究所在海外的学术影响。王俊义教授为清史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不遗余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离开清史研究所后,也一直关心清史研究所的发展,2018年清史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他将自己的藏书全部捐赠给清史研究所。
王俊义教授长期从事清代学术思想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清代学术与文化》(合著)、《清代学术文化史论》(合著)、《清代学术探研录》《俊义文存》等,主编或参与主编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等。王俊义教授成果丰硕,对于清代学术思想特别是乾嘉学派的研究,有许多创见,对于改革开放初期重新起步的清史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王俊义教授关心学术发展,积极扶持学术新人。他襟怀坦荡Kaiyun全站官网登录入口,正直敢言,勇于开展批评争论,为推进学术健康发展,用心良苦。
改革就要勇于突破传统经验和思维定势,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为人先、开拓创新Kaiyun全站官网登录入口,通过探索新思路、新机制、新方式、新路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路子,是首创性改革的鲜明特征。勇于开展首创性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例如,小岗村的“大包干”催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浙江“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借鉴;三明医改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蹚出新路子,持续推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等。首创性改革积累的经验经过总结提炼,能够进行复制和推广,转化为国家层面的改革举措。
开展首创性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体现魄力和担当。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针对福建是林业大省、广大林农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为解决产权归属不清等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实施了林权制度改革。当时,这项改革是有风险的,但在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这四个难题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推出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林改文件,取得了重要改革成效。2008年中央10号文件全面吸收了福建林改经验。当前,矛盾越复杂,改革越深化,越需要拿出勇气和智慧、魄力和担当,勇于开展更多首创性改革,创造更多符合实际需要、符合客观规律的经验做法。
差异化改革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遇到的问题纷繁复杂。在改革实践中,如果机械套用单一模式、简单照搬成功经验,很容易出现工作偏差。比如Kaiyun全站官网登录入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各地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历史基础、发展水平,锚定区域主体功能和战略定位,谋划布局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改革发展路径。有的地方产业、科技、人才优势明显,应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的地方资源禀赋独特、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应注重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
差异化改革不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必须善于从大局出发、在大局下思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牢牢把握发展实际,找准自身定位和改革发力点,通过摸着石头过河探寻新路、试点试行总结经验,以系统思维开展差异化改革,着力解决改革中的新问题。
银川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银川市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包括4个点位和1个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平台,目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运行。这样的白色站房,银川市今年共建设4个,另外3个分别位于凤凰南街、银川铁路南货场、河东国际机场。项目通过60多台大气污染物监测设备对全市4个既定点位进行24小时立体监测,可以精准锁定大气污染源。作为宁夏首个交通站项目,填补了银川市交通空气污染监测空白。
据了解,4个点位收集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送到银川市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在银川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大气与声环境监测室里,技术人员许萌和同事们时刻关注着屏幕上数据的变化。“通过实时监测交通环境空气质量,分析交通监测站点的空气质量、气象数据、车流量等数据,对区域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有效补充,有助于充分了解移动源污染情况。”许萌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