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h官网app登录入口
色彩绚丽的背后,是文化之味。像“东方既白”,描述破晓时分的景象,《赤壁赋》中写“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可见曙光之色;又如“紫蒲”,本是长在水岸边的菖蒲,一句“紫蒲生湿岸,青鸭戏新波”,画面感十足;再如“天青色”,给人以雨后初晴、碧空如洗的感觉hth官网app登录入口,“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中国人用独特的方式定义色彩,在精致与精妙之间书写浪漫。充满想象的色调,诗意曼妙的名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耐人寻味、意味悠长。
有人说,色彩是一种文化基因。中国传统色既契合天地万物的自然,又被赋予人文审美的旨趣,更承载着中国人的生活观与世界观。比如“纁黄”,名字出自《楚辞》,描述了黄昏时分太阳落地平线时的天色,古人认为此时是天地阴阳交接之时,有了“昏礼宜昏”之说,后来“昏礼”逐渐变为“婚礼”。黄昏色彩的映射,道法自然的理念hth官网app登录入口,融入了人们对新人开启新生活的期待。可以说,饱含独特韵味的色彩,既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又于无形中系紧情感上的纽带、强化文化上的交融。
以色彩为载体形成的文化连接,何以产生共鸣?融入日常、走进生活,至关重要。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染色工艺,如今渐成风潮,受到不少年轻人喜欢。扎染研修活动,教人体验“布里生花”,感受非遗魅力;推出创意设计,一些玩偶、扇子等“染上”青黛,成为备受欢迎的“单品”;借用扎染艺术点缀衬衫、头巾等衣物,穿在身上、美在心里……当色彩表达巧妙地走进生活,当古朴与新潮相遇,古老的正在变成当代的,生机勃发。更好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有机融合,赋予其新的形式与内涵,传统文化将在新时代大放光彩。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而创新创造就包括科学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以编纂出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例,收录的每幅古画,力求在笔墨神韵等方面接近原作,很多成果也实现了数字化。丹青不老,当文化珍品借助科技实现“活色生香”,人们看到的不只是色彩、线条、写意、情怀,更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多元化呈现、时代化表达。持续激发创意灵感,不断丰富表现形式,为文化创新插上科技翅膀,文化创新创造的源泉还会更充分涌流。
一边不断织密开放“硬”通道,一边积极构筑开放“大”平台。目前,中国新疆已开通双边国际道路运输线路119条,占全国总量1/3以上;开通国际客运航线26条、通达16个国家21个城市。阿拉山口国境站通行中欧班列线路达122条hth官网app登录入口,辐射境外21个国家。霍尔果斯国境站通行中欧班列线路达85条,辐射境外18个国家。
目前,阿拉山口综保区已吸引金牧等17家进口粮油饲加工企业落地,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规模。综保区利用散粮换装线,结合园区内23条铁路宽准轨换装线等设施hth官网app登录入口,粮食年仓储能力达到100万吨,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阿拉山口综保区粮食现代物流中心三期项目正在建设,新增的一条准轨散粮装车专用线,将使粮食流通效率进一步提高。
今年3月22日,自治区口岸管理办公室揭牌成立。7月29日hth官网app登录入口,中国(新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新版上线运行。9月3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别迭里口岸实现临时开放通关,成为中吉两国第三个陆路口岸。9月19日,红其拉甫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由原来每年4月1日至11月30日的季节性开放扩大为常年开放……
新疆联通欧亚综合物流枢纽建设积极推进。铁路口岸创新实施“一单到底、并联作业”通关模式,班列入境检查时间缩短一半以上。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扩建工程、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铁路口岸快件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开行首趟中亚国际联运商品汽车图定班列。公路口岸实施属地直通模式,通关时间由3—5天缩短到6—8小时。全国首个经国际道路运输联盟认证的国际公路运输集结中心在喀什授牌,国际道路运输车辆“软蓬施封模式”试点在乌鲁木齐片区落地。
蒙古语“乃日”意为礼乐、娱乐、聚会等。据考证,“乃日”起源于元代,是鄂尔多斯民间集歌舞器乐、祝赞颂词、礼仪习俗、节庆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基本形式就是牧民相聚、载歌载舞。鄂尔多斯“乃日”在2007年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托克旗则是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保护传承的核心地区。
65岁的芒来巴特尔全程参与此次培训和汇演,指导数十名学员演奏民族乐器,曲调婉转、令人陶醉。作为鄂尔多斯“乃日”文化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向中新社记者介绍,“鄂尔多斯‘乃日’使用的是民间三弦,一个曲子能弹出三四种弹法,一个人一种弹法,一个人一种味道,这样和在一起才精彩,这正是民间三弦的精妙之处。”芒来巴特尔说,鄂尔多斯“乃日”必须要有民间三弦才能弹出风格。“我们这一代,如果不把民间三弦传承和保护下去,这项技艺就会面临失传,我们肩上的责任还是很重的。”
“其中有一位五十多岁的手风琴学员,因为是零基础来上课,每天都会练习到九点半文化馆闭馆。有天晚上执意熬夜练习,他说明天老师还要上新课,今天晚上不练会明天跟不上。这让我特别感动。”鄂托克旗文化馆馆长都达古拉说,大家的参与热情很高,年龄最大的是一位82岁老太太,还有牧民两口子一起来的,两人轮着回去喂羊,驱车将近一百公里,第二天一早八点半再赶到课堂上。
鄂托克旗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文慧介绍,全旗现有“乃日”文艺团队182家,牧民演员2000多名,年演出场次超1000场。以“草原蓝色乐队”为代表的一批民间乐队声名在外,除了为当地牧民送上“文化大餐”,还赴蒙古国进行表演。鄂托克旗打造了全区首个以“乃日”文化为基础,集文化保护、传承教学、创作表演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