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28.66
T3航站楼采用“双主楼一体化构型”设计,由运营国际、港澳台航班的南侧主楼,运营国内航班的北侧主楼,以及位于双主楼中心的交通中心共同组成,双主楼和X型连廊构型设计可以尽量减少旅客上下楼换乘,旅客通过安检后前往国际、港澳台航班登机口的最远步行距离为650米,步行时间约8.5分钟;前往国内航班登机口的最远步行距离为450米,步行时间约6分钟。
在打造绿色智慧出行方面,T3航站楼以数字技术赋能旅客出行场景,旅客到达航站楼后,能在智能问讯终端体验个性化定制问讯服务,享受全流程自助的值机、托运、安检、登机服务,境内旅客出境可实现一脸通关。在苏州、昆山长三角地区上海机场城市航站楼完成远程值机和行李托运的旅客,在到达T3航站楼后无须再次办理行李托运等乘机手续。T3航站楼首创全国“绿色低碳、健康机场”范本,按照“绿色三星”“健康机场”双认证设计,室内空间的自然采光、遮阳、通风、降噪等方面都进行精细化设计,让旅客在航站楼不同区域都能享受到光线柔和、清新舒适的出行环境。此外,该航站楼还国内首创“院落式花园航站楼”,在双主楼中间合围而成的停车楼顶打造屋顶绿化和空中连廊,为旅客提供沉浸式的自然休闲空间。
2019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614万人次,已接近浦东机场8000万人次(浦东机场T1航站楼、T2航站楼、卫星厅)的设计容量。2020年,中国民航局发布关于浦东机场总体规划布局调整的批复,为提高上海航空枢纽国际地位,满足快速增长的旅客出行需求,按照近期2030年旅客吞吐量1.3亿人次、货邮吞吐量590万吨、航班起降量80.5万架次进行规划调整,在卫星厅南侧规划T3航站楼,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000万人次的使用需求。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已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工程和上海市重大工程,工程由上海机场集团投资,由上海建工等单位承建。2022年1月4日,四期工程正式开工,预计于2028年建成。四期工程启用后,浦东国际机场将拥有3座航站楼、1座单体卫星厅、4条跑道,航站楼总面积超170万平方米,更好服务长三角区域互通互联,服务公众高质量出行,满足基地航空公司中长期发展和枢纽运营需要。四期工程包括T3航站区地下交通枢纽配套工程和地上工程,飞行区工程、货运区工程、市政配套工程、220kV变电站、捷运车辆基地及其他配套等“2+6”个项目。随着航站区主体工程开工NG.28.66,四期工程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完)
NG.28.66
工业互联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应用,能够促进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发展工业互联网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形成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能够牢牢把握网络空间发展主导权。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推动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等新模式向实体经济各领域广泛延伸NG.28.66,能够促进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产业上下游、跨领域的广泛互联互通。发展工业互联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路径,通过运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有利条件,推动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发生变革,催生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NG.28.66,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提供强劲动力。
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核心标准、技术、平台加速布局工业互联网,构建数字驱动的工业新生态。我国工业互联网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启动,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重要成果。2023年NG.28.66,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1.35万亿元,工业互联网已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覆盖全部工业大类,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个,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9600万台套。
当前,全球工业互联网正处在产业格局未定的关键期和规模化扩张的窗口期。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发挥我国体制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部署NG.28.66,扬长避短、分步实施,持续提升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有利于形成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有力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可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开展新型网络互联技术研究,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关键技术及安全可靠机制研究,促进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新兴前沿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二是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资源,开展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协同创新。三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形成有效支撑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资源集聚能力。四是以产业联盟、技术标准、系统集成服务等为纽带,以应用需求为导向NG.28.66,促进装备、自动化、软件、通信、互联网等不同领域企业深入合作,推动多领域融合型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详情